Elbert剛上幼稚園那幾天(大約2Y12M快3Y),媽媽有分離焦慮症(對!是媽媽),一直很擔心並且會很想哭
負面新聞看太多害怕孩子在學校會遇到什麼事.
那時心想著如果兒子不適應就不要唸了吧!
但後來發現,孩子每天都能清楚表達在學校發生的事,並且告訴我在學校非常開心, 我才慢慢放心下來.
我把這件事跟群組媽媽分享,大家都很訝異為什麼Elbert可以清楚並且表達出細節.
甚至連老公都問我,為什麼孩子都可以跟我聊得那麼深入.
孩子同學的媽媽也都說,每次跟孩子聊天,孩子都回答的很少.
我才發現很多大人不會跟小孩聊天!😳
所以今天以不專業的角度跟大家分享我是如何培養孩子聊天及表達的能力.
每天要養成的習慣:
1. 培養親子共讀的習慣
話說我在Elbert還沒滿3個月的時候,就被洗腦買了一套教具(廠家我就不說了,我們還蠻不推的,想知道哪一家可留言或私訊我的IG😂😂),
爸爸因為心疼錢🤣🤣在Elbert大約5個月就開始認真執行共讀這件事(這個要幫爸爸拍拍手👏👏👏).
2.當孩子有點表達能力的時候,開始每天睡前共讀+聊天.
大約一歲多時,疫情期間關在家不小心養成看電視的習慣 (上學後平日電視一天不超過半小時了!), 睡前我就會陪孩子聊天,孩子會很開心的聊電視的內容,上學後我們當然是分享學校的事情,我很想學羅寶鴻老師的睡前三件事,但我真的想不出來🤣🤣,有時候想得出來會謝謝他,有的時候會稱讚他今天做得很好的事,有的時候就分享家裡的大小事.
聊天的內容:
聊孩子開心/有興趣的話題
與其這麼說,不如說我可以從聊天中發現孩子的興趣,也能知道他在學校是不是真的很開心的學習.
回家後看孩子反應和老師分享的照片,我們大概可以知道今天在學校上哪些課,可以從中細聊發現他的興趣.
例如: 看到孩子在玩今天體能課的遊戲,可以跟他聊那堂課:「今天體能課上什麼呢?」看到老師發的照片「體能老師叫什麼名字呢?你喜歡嗎?」
看到孩子操作教具的照片:「這是誰教的呢?」「這個教具怎麼操作呢?你喜歡嗎?」
我想知道的事以非質問的方式聊
我盡量先讓他聊別人的事, 才發現孩子他都有在觀察,而且會告訴妳他心中的想法.
例如: 「今天有誰沒來?他怎麼了?」「今天中午誰吃最多飯飯?」「今天台語課上什麼內容呢?」是從很細小的事情問題開始發問,孩子會去思考然後認真的回答.
記得有一次我問他「我接你的時候,教室還有一個書包,但裡面沒有其它同學,那是誰的書包呢?他去哪裡了呢?」
他告訴我「那是XXX的書包,他去上畫畫課,馬麻我也想去上畫畫課耶」我才去了學校向老師詢問畫畫課的內容.
「傾聽」和「同理」
當孩子在向我訴說事情之後,我通常不大會給予建議, 不會做什麼行動只是先同理他, 會積極處理的事情大概是:
1. 孩子若有擔心或不愉快的事(基本上我覺得很少有這種事,學校老師都處理得很好),我會詢問孩子「你希望我幫你解決嗎?」他有時候會回答「我想妳明天去學校幫我跟老師說」我才會去解決這件事。
2. 孩子有成就感很棒的事,會在爸爸回家後大聲的跟爸爸說,請爸爸一起稱讚他.
強烈建議大家放下手機陪孩子看書聊天吧!!
這樣執行下來,久而久之孩子都會「主動」且「精準」的表達一天的事情, 現在我幾乎不太需要想話題孩子會侃侃而談, 還會反過來關心我媽媽一天都在做什麼呢? 媽媽有回去看阿祖嗎?她們都好嗎?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我們的粉專喔 👉 莎姐與Elbert的生活日記